北京油雞的體軀中等,羽色原分為黃色和赤褐色兩種,現大多為黃色。北京油雞不僅具備羽黃、喙黃、脛黃的“三黃”特征,而且還具備罕見的鳳頭(冠羽)、胡須(髯羽)和毛腿(脛羽和趾羽)的“三毛”特征,因此,人們常將“三黃”、“三毛”性狀看作是北京油雞的主要外貌特征。典型油雞個體的趾羽為較長的片羽,并在膝關節處也長出了長長的片羽,好似每只雞多長出了兩對小翅膀。油雞還具備五趾特征。
北京油雞冠型為單冠,由于長有冠羽,致使冠葉較小,母雞在前段通常形成一個小的“S”狀褶曲;公雞冠葉較大,且通常偏向一側。凡具有髯羽的個體,其肉垂很少或全無。冠、肉垂、瞼、耳葉均呈紅色。眼較大,虹彩多呈棕褐色。有的油雞冠羽大而蓬松,常將眼的視線遮住。
北京油雞初生雛全身披著淡黃色或土黃色絨羽,冠羽、脛羽、髯羽較明顯,體渾圓,十分惹人喜愛。成年雞的羽毛厚密而蓬松。公雞的羽毛色澤鮮艷光亮,頭部高昂,尾羽多呈黑色。母雞的頭、尾微翹,脛部略短,體態墩實。其尾羽與主、副翼羽中常夾有黑色或以羽軸為中界的半黑半黃的羽片。
在國內外品種中,同時具備冠羽、髯羽、脛羽、趾羽和五趾特征的雞種唯有北京油雞。
早在清朝時期,北京油雞就以肉蛋品質兼優而進入宮廷御膳。清朝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將北京油雞供奉給慈禧太后,太后品嘗后大為贊賞,北京油雞由此進入宮廷御膳。據傳說清史中有“太后非油雞不食”的記載。當時蒙古名肴“八珍”之一的“雞湯口蘑扒駝峰”就是用北京油雞雞湯煨駝峰和口蘑而成的名菜。宮廷和官吏還喜歡用北京油雞烹制“炸八塊”、“雞肉羹”和“辣子童雞”等。1988年,末代皇帝的胞弟愛新覺羅.溥杰先生親鑒該雞后題詞“中華宮廷黃雞”。據《北京畜牧志》記載,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,當時市售的雞就有油雞和柴雞之分,油雞的價格高于柴雞。
北京油雞品種優異,生長周期長,機體沉積有大量的營養和風味物質,肉質細膩,雞香濃郁,風味特別??齑笮腿怆u往往需要配以眾多的調料一起烹制方能食用,一般的三黃雞燉湯時則需添加雞精來調出雞的鮮味,而北京油雞即使只加鹽清燉,亦香氣四溢,湯味鮮美,更無需添加雞精。采用北京油雞燉出的雞湯具有油雞所特有的香味。
北京油雞本身雞味濃郁,特別適合于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,比如燉湯、白切、鹽焗、瀝蒸等。
北京油雞蛋的品質亦明顯優于普通雞蛋,蛋黃個大,色澤黃,蛋清粘稠,蛋腥味很小。